校服(拼音:xiào fú)是學校規定的統一樣式的學生服裝,中小學學生普遍穿著。
校服最早起源于歐洲。學校為了規范管理,統一的著裝。一般在學校的重大活動中會要求學生統一著裝,一般學校校服有該校?;?,也直接影響到學校形象。在學校的日常生活中,穿上校服能夠展現學生精神抖擻、活力飛揚的一面,也是學生青春時代的專屬標志。
下面是我依照資料,畫出中國校服的百年歷史動漫人物圖。
從辛亥革命到20年代: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現
辛亥革命雖然沒能把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成功解救出來,卻大開大闔地打破了幾千年來“人分五等,衣分五色”的舊時代衣著制約。新文化運動的春潮更是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,年輕一代顯出空前的天真、輕松和愉悅。
旗袍在校園內得寵
三十年代出現的旗袍款校服,逐漸代替了原本的裙衫式制服,而三十年代也是旗袍最為流行的十年
40年代:民國前期,孫中山先生極力提倡中山裝,也算是官方吧?
但到民國中后期上身長袍,下身西裝褲子,腳布鞋成為知識分子的標志性服裝。
不過個人還是偏愛中山裝些。
50年代:比較隨意,缺乏特定校服
在建國之初,全國人民自動穿起藍色、灰色的干部服、列寧裝、棉大衣。58年以前,風氣還是比較寬松的,大學女生還會穿著彩色呢子大衣。
六十年代、七十年代:
舊軍裝:接二連三的“運動”抹煞了錦繡河山的絢麗色彩,稍微鮮艷、新穎的衣服都受到了壓制,這時期的學生,草綠色的舊軍裝就是他們最主要的色彩。(但這可不算校服,這段時期“校服”這個詞從我們國家消失了)
八十年代:校服重新出現
改革開放后,我國的服飾終于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春天,在80年代后期, “校服”這個字眼,也逐漸重回我們的視線。一開始比較散亂,校服不是每個學校都有,有校服也是一個學校一個樣,沒什么統一的要求。
九十年代:運動服統一天下,丑的人神共憤的面口袋出現了。
這個年代的校服毫無美感,裝飾感可言……
新興的00后孩子依舊穿這種面口袋。
但近年來的寬松主流讓這種校服也逐漸使學生喜愛,認為有青春的清新感。
學生也會想方設法地穿出自己的個性。
21世紀
如圖,為重慶第八中學校服
據說是王俊凱的母校。
二十一世紀:制服式校服
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籠統的運動校服已經滿足不了學生及家長們的要求,越來越多的韓版,制服式的校服出現在人們的視野。
制服能一定程度上傳播社會禮儀文化,培養孩子的社會規范性。美觀、舒適、安全是制服的主要表征,制服設計中加入一定的時尚元素,既不失制服的規范,又能凸顯孩子的青春活力,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。